经前期综合征(即经前期紧张综合征)是指反复发生在经前,涉及躯体、精神、行为三方面的症状,影响妇女的日常生活和工作;一旦月经来潮后症状立即消失。常在30岁以后的妇女中发生。发病原因有众多学说,如雌、孕激素比例异常、维生素B6缺乏、内啡肽波动等,尚无一致意见。
经前期综合征(premenstrual syndrome,PMS)是指反复在黄体期出现周期性以躯体、精神症状为特征的综合征。月经来潮后,症状自然消失。美国精神病协会对PMS的严重类型称为经前焦虑症(premenstrual disphoric disorders,PMDD)(YenSSC,1999)。
经前期综合征(premenstrual syndrome,PMS ) 是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发生的周期性躯体和情感症候群,月经来潮后至少有一周无症状时期。所有症状中情感和行为症状最严重。 美国精神病协会将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定义为经前焦虑症( Prenstrual dysphoricdisorders,PMDD) 。
经前期综合征在不同种族、不同社会经济状况、不同职业的妇女均可发生。据估计近75% 的生育年龄妇女受PMS影响。国内对PMS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,该病的发生率占成年女性的41.9%。PMS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25岁以上45岁以下妇女已生育一孩、有抑郁症家族史、有产后抑郁症史或情感性精神障碍。严重的PMS妇女有50%~60%存在潜在的精神疾患。
PMS的病因未明,可能是多因素、综合性的。卵巢性激素的作用不清楚,目前研究发现P MS妇女雌激素和孕酮水平正常,但抑制排卵后 P MS的症状改善。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影响作用于中枢的神经递质,但是PMS妇女有正常的外周血性激素水平。研究证实 P MS的发生和神经递质对于正常卵巢功能的反应异常有关。作为卵巢类固醇激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能介质,5-羟色胺、内啡肽、氨基丁酸( GABA) 受体被广泛研究。5-羟色胺与心情和味觉分布有关,而性激素调节其活性。PMS妇女黄体期外周血5-羟色胺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妇女,这可能由于PMS患者5-羟色胺生成减少。PMS患者排卵期和月经前期β - 内啡肽水平可能较低。增加β-内啡肽物质可以改善PMS症状。GABA受体与焦虑控制有关,其产生受孕酮刺激,这可能是PMS患者发生焦虑的原因。
PMS的诊断思路
1 .P MS是一种征候群,可能持续3 ~2 1天,这些症状并非同一天开始,也不是每月都会出现同样症状。
( 1 )行为症状:抑郁、急躁、紧张、心情波动、无生气、无法控制的大喊大叫,攻击性、恐慌袭击、焦虑、社交能力下降、记忆或注意力改变、性欲改变、易冲动。
( 2 )躯体症状:
①神经系,如偏头痛和其他形式头痛、晕厥、眩晕;
②代谢改变,如乳房压痛、水肿;
③心血管,如早搏、心悸、阵发性心动过速;
④胃肠道,如恶心、腹部胀痛、胃气胀、便秘、腹泻;
⑤泌尿系,如少尿、尿道炎、膀胱炎、遗尿、尿潴留;
⑥皮肤改变,如痤疮、荨麻疹;
⑦骨骼肌肉,如关节肌肉的疼痛和肿胀。
( 3 )经前期放大现象:即慢性内科病如精神疾病以及糖尿病、 哮喘等月经前加重的情况。
2 .体格检查 需要做完整的体格检查包括盆腔检查以排除其他原因( 如卵巢囊肿、子宫肌瘤、盆腔炎、子宫内膜异位症、甲状腺疾病) 。同时还需要进行完整的精神状态检查以排除精神疾病。PMS没有特征性的体检发现。
3 .诊断步骤PMS诊断取决于精神症状、躯体症状与月经周期的关系, 而非单独存在的症状。黄体期复发的症状,接着症状消失一段时间即可定义为 PMS 。要鉴别PMS 、排除其他疾病,必须进行完整的内科病史、性生活史和精神病史询问、详细体检和实验室检查。
( 1 )绘制月经周期表格:记录月经间隔天数,持续时间,规则或不规则,根据定义PMS 仅见于有排卵周期。每天记下每个症状及其程度,连续 3 个月经周期。保留卵巢的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可能发生 PMS ,因而表格也有同样特征。
( 2 )实验室检查:需进行病史提示的检查,和( 或) 已排除具有这些症状的其他疾病的检查。